Group book governance to 360, Volume 12 (group book governance to elite excerpt, 360 original text plus interpretation)

Group book governance to 360, Volume 12 (group book governance to elite excerpt, 360 original text plus interpretation)

0.0
4 sold.
Minimum quantity is: 1 pcs

Price from:

150,466 so'm

Guaranteed delivery time

If we are 45 days late, you will receive your order for free. More details

Always in touch with you

We will answer any questions every day.

Secure payment in a convenient way

We will accept payment by any card

BNPL available

Uzum
select product
inTend
select product
Select payment by installments when placing your order. The final installment cost is calculated at checkout.
Group book governance to 360, Volume 12 (group book governance to elite excerpt, 360 original text plus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product

Characteristic

Material

Paper/Cardboard

Foit

16 open.

Brand

Gao Dong

Printing

Color

Whether to import

No

UV

Yes

Laminated film

Dumb film

Description

内容推荐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

    《群书治要360·册》将《群书治要》的嘉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作者简介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在此期间,受命编撰《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贞观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目录

壹、君道

一、修身

甲、使命

乙、戒贪

丙、勤俭

丁、惩忿

戊、迁善

己、改过

二、敦亲

甲、总论

乙、孝亲

丙、教子

丁、夫妇

三、反身 

四、尊贤  

五、纳谏

六、杜谗邪

七、审断

 

贰、臣术

一、立节

二、尽忠

三、劝谏

四、举贤

 

叁、贵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义

四、诚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谦虚

八、谨慎

九、交友

十、学问

十一、有恒

十二、处世

 

肆、为政

一、务本

二、教化

三、知人

四、任使

五、至公

六、爱民

七、纲纪

八、礼乐

九、民生

十、法古

十一、赏罚

十二、法律

十三、武事

 

伍、敬慎

一、微渐

二、风俗

三、治乱

四、鉴戒

五、应事

六、慎始终

 

陆、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党

五、辨物

六、因果

 

 

 

媒体评论

 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 唐太宗《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 魏 徵

      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 —— 林信敬

精彩书摘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1.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汉书七)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主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2.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魏志下)

 

【白话】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3.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卷十一·史记上)

 

【白话】荣夷公喜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而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不均的害处就多了!因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么可以独占?不平的现象多了,而不知道社会问题已经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老子)

 

【白话】缤纷的色彩,容易使人失去判断优劣的能力,有如失明;过度追求声音的刺激,容易使人失去辨别优劣的能力,有如失聪;讲究食物的美味,容易使人失去分辨食物好坏的能力;沉溺于骑马打猎的快意,容易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难得的货品,容易使人贪心增长,而造成行为偏差。

 

5.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尚书)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以上几项只要沉迷于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文子)

 

【白话】会造成国家动乱的君主,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这种做法是舍弃国家所能生存的条件,而造成灭亡的因素。

 

7.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体论)

 

【白话】君主的祸患,没有大过爱好虚名的祸患。一旦君主好名声,那么下属就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投其所好。

 

乙、勤俭

 

8.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汉书二)

 

【白话】古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物资势必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国家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依靠。

 

9.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政要论)

 

【白话】修身和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纵观古往今来有家有国的君主,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亡国败家,无一不是由于奢侈纵欲。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欲望。放纵欲望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丙、惩忿

 

10.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减食作食毒)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抱朴子)

 

【白话】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Characters

Properties

Material

Paper/Cardboard

Foit

16 open.

Brand

Gao Dong

Printing

Color

Description

内容推荐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

    《群书治要360·册》将《群书治要》的嘉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作者简介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在此期间,受命编撰《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贞观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目录

壹、君道

一、修身

甲、使命

乙、戒贪

丙、勤俭

丁、惩忿

戊、迁善

己、改过

二、敦亲

甲、总论

乙、孝亲

丙、教子

丁、夫妇

三、反身 

四、尊贤  

五、纳谏

六、杜谗邪

七、审断

 

贰、臣术

一、立节

二、尽忠

三、劝谏

四、举贤

 

叁、贵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义

四、诚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谦虚

八、谨慎

九、交友

十、学问

十一、有恒

十二、处世

 

肆、为政

一、务本

二、教化

三、知人

四、任使

五、至公

六、爱民

七、纲纪

八、礼乐

九、民生

十、法古

十一、赏罚

十二、法律

十三、武事

 

伍、敬慎

一、微渐

二、风俗

三、治乱

四、鉴戒

五、应事

六、慎始终

 

陆、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党

五、辨物

六、因果

 

 

 

媒体评论

 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 唐太宗《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 魏 徵

      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 —— 林信敬

精彩书摘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1.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汉书七)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主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2.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魏志下)

 

【白话】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3.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卷十一·史记上)

 

【白话】荣夷公喜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而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不均的害处就多了!因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么可以独占?不平的现象多了,而不知道社会问题已经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老子)

 

【白话】缤纷的色彩,容易使人失去判断优劣的能力,有如失明;过度追求声音的刺激,容易使人失去辨别优劣的能力,有如失聪;讲究食物的美味,容易使人失去分辨食物好坏的能力;沉溺于骑马打猎的快意,容易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难得的货品,容易使人贪心增长,而造成行为偏差。

 

5.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尚书)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以上几项只要沉迷于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文子)

 

【白话】会造成国家动乱的君主,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这种做法是舍弃国家所能生存的条件,而造成灭亡的因素。

 

7.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体论)

 

【白话】君主的祸患,没有大过爱好虚名的祸患。一旦君主好名声,那么下属就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投其所好。

 

乙、勤俭

 

8.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汉书二)

 

【白话】古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物资势必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国家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依靠。

 

9.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政要论)

 

【白话】修身和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纵观古往今来有家有国的君主,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亡国败家,无一不是由于奢侈纵欲。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欲望。放纵欲望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丙、惩忿

 

10.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减食作食毒)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抱朴子)

 

【白话】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From this seller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