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形地貌
彩塘镇地处韩江三角洲的平原地区南部,按省的地形划分标准是相对高度小于10米,整个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倾斜坡度小于5度,低洼地是历史的积水田,中离溪自北沿山麓而南,其支流流遍各村落。
彩塘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在其域内的小桑浦荣山,是古老的燕山期侵入岩的花岗岩山脉。古地理彩塘是海,这个古海称彩塘湾,以后,彩塘盆地在海陆交互沉积的基础上逐渐发育起来,形成“海水湖泊”(俗称内洋),后逐渐淤高,露出水面。现尚存全国罕见的古海蚀地貌,五千年前海浸时期的多处海蚀遗迹,如海蚀岩、海蚀柱、蘑菇石等。属海迹湖的梅林湖和施厝内湖(永安湖),均是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
气候特点
彩塘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
(1)雨量充沛,但分配不匀。平均年雨量达到1688.3毫米,每年4~9月雨量占全年的84%,10月至次年3月只占16%。一年中雨量以6月上旬为最高峰。
(2)气候温暖,夏长冬短。年平均温度为22°C左右,每年最高温度是7月曾达38.0°C左右,最低温度1月10.0°C。每年3~12月的月平均气温大于15°C。只有1月、2月的月平均气温小于15°C。
(3)日照充足,差异较大。年日照时数平均1996.6小时。
(4)季风盛行,东南季风为主。春、夏、秋三季盛行东南风,夏季更盛,冬季(11月至次年1月)盛行偏北风。
疆域沿革
彩塘镇地处潮安区南侧,现有面积45平方公里,其版图古往今来一是随着沧海桑田的演变,一是随着建制的沿革而疆域不尽相同。从史乘与地质研究资料及考古资料为证的历史疆域沿革,可以分为:北宋建都前后、元以后、宣统以后和解放以后,粗略划分为四个时期。
村落变迁
彩塘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北宋时期,彩塘已有村落,历史上彩塘因兵水之祸几度聚散。彩塘镇建设一千多年来,有四个变革高潮,一是明朝嘉靖年间,本地以大院落的形式出现;二是清乾隆年间,各村已基本形成一定规模和一定势力的既定的宗族派系,庄园式结构加祠堂庙宇配套形式的出现,各村都有,形成了各个主性的封建堡垒;三是光绪年间,是彩塘地区一个全盛时期,随着侨资的溢入,除扩建老乡外还新创建起十多个自然村,还大肆兴建祠堂、书斋、和洋式楼房;四是三中全会后的巨大变化,随着近些年来工业等产业的迅猛崛起建房之风也随之掀起,各自然村迅速扩大,距离逐渐缩短。彩塘镇各村居家新屋成片,楼房鳞次栉比。
地理沿革
彩塘镇古称延德乡上莆都,隶书海阳县,俗称“内洋”,又称“下水势”。地处韩江三角洲之西南,是从一个海湾内发育形成的。距今五千年前,彩塘境地是一片白茫茫的海湾,后来韩江三角洲向前堆积,海岸线逐渐外推。两三千年前,沿桑浦山东麓一带形成沙陇。彩塘地区处于马鞍形的基底,那时称为“内洋”。距今2500年至1000年前,由于桑浦山上冲下来的泥沙的堆积,形成低洼地,后经过多年海迹湖逐渐冲积而变成可更之地。海迹湖最终留下来的是施厝内湖(永安湖)和梅林湖。
姓氏源流
原居住本境桑浦山之昔年土著居民(白越),俗称“六甲番”。
现彩塘境内居民昔年先后分别从福建莆田、漳浦,或直接、或中转迁来。以吴、陈、杨、沈、许、王、曾、洪、程、李、蔡、鲍、纪、黄、舒、施等姓氏为主,在本境生活而斥地举姓外迁无归之姓有:白、马、韦、丘、苏、方、敦、丁、朱、侯、金、姚、莫等 。
建制沿革
彩塘乡系指一个行政区域,地域是随政治的分合而扩大或缩小。彩塘镇宋时称为上莆都,都建制一直沿用至1914年。1955年起用彩塘区公所之名,1958年该称为彩塘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区公所建制,1987年至今改称为彩塘镇。